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关心生态环境和污染问题。无论是空气质量、饮用水安全、土壤健康,还是周边公园绿地的建设,所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
那么,什么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什么我们需要它?这项制度的实施会给普通公众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本篇文章将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这一概念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功能、利用方式进行分类和划分,确定每个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开发管理要求。这种划分不仅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会兼顾到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分区的目的,是让我们在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框架下,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来支持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核心在于,根据各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和生态功能,将不同区域合理分类,从而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进行适当开发,亦即“因地制宜”。比如说,一个广阔的湿地公园可能被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在这里几乎禁止任何形式的建设,最大程度保留生态原貌,维持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相邻的耕地则划为“农业生产区”,在此允许有机农业活动,以保护土地肥力,避免使用对土壤有害的化学农药。而对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城市部分,则被划定为“城市开发区”,这里允许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分类方式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每个区域的生态定位,确保开发利用符合生态保护的整体要求。
2024年9月的英国斯诺登山国家公园。摄影:孟艺瑄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除了划分功能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进一步,给每个区域制定了不同的管理规范。比如说,对于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带,环境管理措施会非常严格,目的在于保护水质和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的区域,甚至可能会禁止任何工厂设立、以避免污染水源。而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开发区,管理要求同样会更高,可能对工业排放提出苛刻的标准,比如需要安装除尘设备或使用清洁能源,以逐步改善空气质量。这样一来,不同区域就有了各自的环境准则,既兼顾了保护需求,也使得开发行为有章可循。
不过,要注意,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随着环境状况的变化,分区管控的管理要求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比如说,一座城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后,可能从“重点管控区”降级为“普通管理区”,工业企业在遵守相关环保措施的基础上,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分区也需要进行常规监测,确保分区内的管理措施能持续满足环境需求。这样,分区管控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实现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双重目标。
这也就不难看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因地制宜的管理要求以及灵活的动态调整,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区域的特点和资源状况被充分考虑,使得保护和开发得以有机结合,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2024年10月中旬,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Azores Islands)区域议会正式批准建立北大西洋(North Atlantic)最大海洋保护区。据多家媒体报道称,这一重要的决定不仅为亚速尔群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也使葡萄牙朝着联合国计划在2030年前保护全球30%陆地和海洋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片海域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上图是大西洋中央的亚速尔群岛(Azores Islands)的一头抹香鲸。©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在国际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见。比如,美国的生态分区管控通常结合了环保、土地使用、社区发展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综合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清洁水法》(Clean Water Act)和《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等联邦法规的支持下,各州和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进行了环境分区,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具体举例来说,在加利福尼亚州,由于地形复杂,且多次遭遇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州政府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严格的分区管理。加利福尼亚州划定了“生态保护区”与“资源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内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而在资源开发区,则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利福尼亚州还利用“环境敏感区”(Sensitive Environmental Areas,SEA)对存在污染或生态脆弱的区域进行特殊管控,确保区域的可持续性。
又比如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频繁的地震、台风和其他自然灾害让它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采取了更加精细化的措施。特别是在生态灾害防控方面,日本通过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的划分,保护了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命财产。在富士山地区,火山活动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因此政府对这些灾害高风险区进行了详细划分,并采取了多项防灾措施。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富士山的独特自然景观,日本还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旅游和建筑管控措施,避免过度开发影响生态环境。
北京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角。这个公园的设计,充分地考虑了已经“退役”的京张铁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清华园车站、铁路轨道等,让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历史文化。而且,这个公园提供了丰富的公共空间,包括绿地、运动场地、休闲设施等,满足了北京市民多样化的需求。摄影:Linda Wong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如今,自然资源的“天花板效应”日趋明显,资源越来越不够用,生态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显得特别必要且重要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分区管控。
首先,纲举目张——之所以要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其根本目的,就是让我们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合理利用土地,减少污染,提升自然灾害防范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知道,这些年来,中国的森林、草原、水源地以及珍稀动植物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开发和建设速度加快,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已显露出脆弱的一面。一些原本绿树成荫的山地因采矿过度变得满目疮痍,而大片草原在过度放牧后面临沙化风险。这些生态系统对维持空气净化、水资源补充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如果破坏,恐怕就很难以逆转,我们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那么,如果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我们可以给这些区域划定保护界限,确保那些关键区域不被破坏,真正实现资源的长久保护。举例来说,一些高山草甸在自然生态分区中被划为“生态保护区”,禁绝开发活动,避免因旅游和采集而伤害其独特的生物群落。这样的区域分配,就是为了守护住我们的“绿水青山”,保护宝贵的自然遗产。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地利用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过往的城市扩张、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搭建虽然推动了经济进步,但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在一些缺乏管控的城市,农田迅速转变成工厂用地,甚至在生态敏感区盲目建设,导致环境受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核心,在于科学地分配土地资源,确定各块土地的最佳用途。就像给土地做一份“使用手册”:哪些区域适合农业生产?哪些区域适合产业发展?而哪些区域则适合生态保护?……一目了然。合理地划定了农业区、工业区和城市开发区,我们不仅能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城市过度扩张,还可以通过这些分类管控让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举例来讲,一些低洼地带划定为湿地保护区,这样既能养育生物,又能蓄水防洪,而不适合的开发行为则会受到严格限制。这一系列的划分,不光是能够减少了浪费,也让我们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分区管控还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活质量。现在,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仍然严峻,特别是在工业区和人口密集的城市。假设一个城市的西部因工业排放产生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西部的一些地区列为“重点管控区域”,加强空气质量监控和污染治理,要求工厂安装环保设备,或者在一些重污染区逐步推动清洁能源转型。这种有针对性的管控能够更快地改善污染现状,让居民生活在更清洁的空气和水资源环境中。不同于传统的一刀切的治理措施,分区管控根据污染源的严重程度来定制治理标准,既更为有效,也让每一片区域都找到适合的治理方式。
另一方面,分区管控还支撑生态修复,让受损区域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原本的生态平衡。自然环境一旦被破坏,自我修复的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需要人为干预。比如说,湿地被填埋、森林被砍伐后,土壤变得贫瘠,水源减少,甚至导致栖息在那里的鸟类无“家”可栖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可以将这些区域指定为“生态修复区”,通过植树造林、引入野生动植物,恢复自然环境。比如说,在黄河流域中,一些退化的湿地被指定为湿地修复区,相关部门种植水生植物、加强水源管理,重新吸引水鸟筑巢。这种科学修复方式让那些受伤的生态环境有了“康复治疗”,重新焕发出生机。通过划定不同修复区域,我们为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增强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为公共安全提供保障。每年汛期,一些沿河而居的城市会经历洪涝灾害,而山地则面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的分区管控能够预先划出这些自然灾害易发区,并根据风险评估实施适当的建设和管理措施。比如说,沿河地区可以划定为“防洪保护区”,在这里限制或禁止住宅区建设,同时建设防洪堤坝,以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在山地地质灾害易发区,通过分区管控减少矿山开采活动,避免因采矿导致的山体滑坡风险。这样的分区不仅让我们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好的准备,也让人们的居住更加安全。
所以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污染、修复or恢复环境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2023年夏季,门头沟灵溪景区水毁画面。图片来源:景区工作人员(图文无关)
在实际操作中,“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着一系列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确保整个过程能够顺利推进。
首先,进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时,最重要的就是识别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区域内的生态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举个例子,某个地区可能面临着水源污染,或者某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极差。这个问题识别环节是整个管控过程的基础,它为后续的管理措施提供了方向,确保我们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最关键的环境问题。
接下来,识别了问题后,就需要明确目标。针对不同的问题,管理目标也不尽相同。例如,针对水污染问题,目标可能是提升水质、治理污染源;而在空气质量差的城市中,目标可能是减少PM2.5浓度、提高空气清新度。根据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目标会有所不同,且通常是量身定制的,以确保切实有效。
第三个步骤就是“分区划定”了,这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核心内容之一。就像“因地制宜”一样,在这一阶段,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地进行划分。每个区域的生态功能不同,就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和环境状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精准管控,做到“因势利导”。所以,在这一阶段,管理人员需要考虑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污染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情况等多个因素,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某些地方可能是生态保护区,需要严格的保护措施;而某些区域则可以用于农业、工业等发展。每个分区的管理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以便更精准地实施管控。
然后,我们进入了制定“环境准入清单”的阶段。这就像“有规矩,才能成方圆”。通过制定清单,明确哪些项目可以进行,哪些必须避开,就像“画龙点睛”一样,为生态环境的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引,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妥、不越雷池一步,从而避免“瞎折腾”对环境带来的伤害。换句话讲,每个区域的环境准入清单就像是一个“红绿灯”系统,规定了哪些项目可以在该区域内进行,哪些项目需要限制或禁止。这种清单能够有效地规范开发行为,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确保每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还要注意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动态的,因此分区管控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和监督措施。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区域内的环境变化进行持续监测,确保管理措施及时更新。如果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可能会适当放宽管控措施;而如果污染情况加剧,就需要加大管控力度,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遏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区,曾是一座百年老工业工厂,见证了工业文明的辉煌历史。工厂的搬迁之后,这片工业建筑群也逐渐沉寂。然而,如今它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成为了一个稍加留心观察之后便不得不令人赞叹的生物多样性庇护所。在这个曾经的工业遗址中,多种小生命的力量正在重新“占领”着这片土地。鸟儿们在树木上筑巢,许多野生植物在废弃的建筑周围绽放,还有多种多样向不知名的昆虫和小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构建着这方生态。摄影:Linda Wong©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这里面有一个“生态环境要素管理分区”的概念。我们把一片地方分成不同的区域,就像给房子分房间一样—— 每个区域的环境都不一样,有的地方空气好,有的地方水质好,有的地方土壤肥沃。简单来说,就是要把环境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对每个等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保护环境。换句话说,生态环境要素管理分区是根据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对大气、水、土壤、生态、声、海洋等环境要素进行分类管理。通过评估这些要素的结构、功能和质量,识别不同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合理划定不同的管控区域。具体来说,这种分区将区域划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并针对每个区域的特定需求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分区管理,我们的生活环境可能就像一个乱糟糟的“厨房”,哪里都可能藏着潜在的隐患。而通过这一制度,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存条件,创造更清新、更安全的生活空间。
首先,分区管控能够有效清除污染源,就像是“除根、拔毒苗”,空气和水质得到了逐步改善。例如,曾经有个城市因工业污染严重,空气常常让人喘不过气,但通过划定工业污染区,严格限制排放,逐渐实现了空气质量的好转。现在,人们走出家门,呼吸的空气清新自然,原本灰蒙蒙的天空渐渐放晴,大家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二是,分区管控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绿色生态空间,就像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想图景。生态保护区、湿地和城市绿地的恢复,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怡人。以某城市为例,在过去是一个“钢铁森林”,人口越来越多、但长居市民的幸福感却下滑。但随着分区管控的实施,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和湿地被恢复了,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市民们在绿色公园中散步、跑步,甚至带着家人、狗狗去亲近大自然。每天的忙碌和压力,都可以在这些“绿肺”中得到释放。
三是,从客观上来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还帮助减少了自然灾害的风险,就像“未雨绸缪”一样,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合理的分区管理使得容易发生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举个例子,某些山地城市曾经因为无序开发导致山体滑坡频发,但通过对危险区域进行严格管控,限制开发,实施生态修复,结果山体滑坡的发生频率显著下降。如今,市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也更有安全感。另外,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不少长江沿岸的城市,沿江地带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湿地可以起到天然的蓄水作用,有效减缓洪水对城市的影响。这些分区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洪水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在南方一些容易受台风影响的地方,实施了海岸线分区管控,划定了台风灾害防护区,对这些区域的建设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加强了防护设施建设、部署气候减缓措施。在一些高风险的海岸区域,禁止建设高楼大厦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而是通过增加防波堤、沙滩保护和湿地恢复、红树林生态恢复等手段,来减缓台风的破坏力。诸如此类的这些生态保护措施和分区管控,有效地降低了台风灾害的影响,并保护了沿海居民的安全。
上图:2024年9月6日早上,超强台风“摩羯”到来之前,香港西贡一带沿海风光。摄影:裘德卫(Saul Dewei chiu)©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旨在通过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精准的管控,保障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这一制度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资源管理。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已经在多个法律中得到了体现。例如,《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40多部法律,都明确规定了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并且提出了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的概念。这些法律的出台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也为具体实施提供了规范。
笔者注意到,生态环境部在2024年3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到2021年底,我国各省市已经完成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编制,并开始实施。这些方案不仅是地方政府在具体操作中采取的措施,还形成了一种全覆盖、跨部门协调、多方面整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像是一个整体的大网,保证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各项生态保护措施相互配合、无缝衔接,确保我们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推进,已经有了着明确的目标和时间安排。根据相关意见,到2025年,目标是“基本建立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初步形成一个覆盖全面、科学精准的管理体系”。这意味着,2025年就会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框架来管理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再到2035年,整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更加健全,管理机制将更加顺畅和高效,最终实现全面建立一个运行流畅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完善将为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半岛bandao体育,。
王芊佳.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什么?为什么?海洋与湿地. 2024-11-08.半岛·体育bob官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