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D体育半岛BD体育半岛BD体育颜值与科技并存的环保“黑科技天团”,为污染源织密“天罗地网”;穿行于秦岭之中,漫步城市跑道,看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体会“一池碧水绕古城”,享受春日的花红柳绿、明媚阳光,这是西安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也是一幅生动的生态美丽画卷。
车流量密集的地下枢纽站,尾气污染危害不言而喻,但经过高科技的加持治理,降低污染物浓度,这能做到吗?
日前,记者来到西安站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日接待出入车辆接近上万辆,在方便旅客的同时,也给地下空气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为减少对往来旅客的健康影响,新城区建设西安站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大气污染治理一期项目,采用实时监测、空气综合治理和污染扩散模拟技术,降低污染物浓度。”西安市生态环境局新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是陕西省首个针对城市密闭或半密闭空间的区域空气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也是全国首个针对大型地下交通枢纽进行空气环境综合治理的项目。
如今,枢纽内污染物浓度全面大幅降低,监测数据显示,PM2.5、PM10、TVOC浓度分别从47μg/m^3、100μg/m^3、1.5mg/m^3下降至23μg/m^3、44μg/m^3、0.3 mg/m^3,既为大气环境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地下空气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示范工程样本。
这只是西安市科技治污的一个缩影。走进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该中心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西安生态环境治理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这里,“空天地”覆盖的智慧“环保眼” ,让污染溯源一目了然。大屏幕中,显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19个、地表水质在线个、扬尘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和涉气排污单位治理设施用电监管系统、环保烟火监控系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管理系统、出租车走航大气监测系统、大气激光雷达走航车等,在线捕捉污染物。空天地立体化的监测预警系统,为西安市各类污染源织密“天罗地网”。
此外,西安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搭建起“三级网格+网格员”的管理体系,1200余名街镇网格员活跃在城市乡村,对3万多个固定污染源实现日常巡查,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4月的秦岭葱茏叠翠,绿得厚重绵密、深沉饱满。无论是岭还是峰,“绿”都是主色调。
走进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智慧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秦岭梁、鸡窝子保护站等区域的监控视频,平台设置电子沙盘、无人机巡查等六大板块,不断推进“人防、技防、物防”紧密衔接,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的高科技手段,用“天眼”守护着秦岭的一草一木。
除了黑科技加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护林员在那些人迹罕至的环境中,逐绿而行,用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反馈。
4月23日早上8时,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大坝管护中心站站长高永刚和同事们做着进山前的准备,他坚守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已经30年了,足迹遍布沣峪林场的沟沟壑壑。
高永刚把GPS定位仪、面包、火腿肠、装有热水的保温杯等一一装入背包,手持镰刀、锯等,将裤腿塞入靴子里,套上迷彩服和蓝色马甲,就出发巡山了。林区道路时而荆棘丛生,时而杂草密布,时而泥泞不堪,时而陡不可攀,就是这样的山路,有的时候一天需要步行二三十里,每年走烂好几双鞋。
“如果近的话可能会赶在太阳落山时返回管护站,但是到较远的地方巡护,一趟至少需要四五天时间,受工作环境所限,累了就随地而坐,在林边休息,渴了就喝点山泉水,饿了就吃些随身携带的干饼,天黑了就找废弃的土房子过夜。”高永刚说。
在巡护过程中,与野生动物偶遇是常有的事。“我们巡护中碰到过黑熊、羚牛、麂子、野猪等,最近一次巡护时与一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鬣羚近距离相遇。”高永刚兴奋地告诉记者,鬣羚别名苏门羚,因角像鹿而不是鹿,蹄像牛而不是牛,头像羊而不是羊,尾像驴而不是驴,而得名“四不像”,多单独行动。
看到鬣羚,高永刚十分激动,并且顺利拍到了这只“四不像”矫健的身姿。“近几年,随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野生动物出没的频率越来越高,说明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我们的辛勤付出是值得的。”高永刚说。
近年来,随着秦岭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智慧管控系统和人工巡查交叉互补共同赋能,秦岭林区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森林植被茂盛,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水土有效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增强。
监测数据表明半岛BD体育,2023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到99.3%,“绿”得名副其实。宁静、和谐、美丽的秦岭,为“宜居西安”提供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的绿色屏障。
西安的水,百溪争流,奔腾不息。渭河波光粼粼,沣水河畔郊野闲趣,碧波涟漪,扁舟轻泛;绿意葱茏,一步一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间,感受清水环绕的惬意,是绿色生态赋予西安的浪漫意境,凝结着西安市示范河湖建设的决心和努力。
每天早晚,在曲江池遗址公园总会有来此锻炼和休闲的市民游客,漫步在南湖边,感受微风拂面、鸟语花香,不时可以看到水鸟在湖面上嬉戏,一泓碧水倒映着高楼霓虹,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
水清岸绿白鹭飞,生态宜居河湖美,儿童戏水、水边漫步……家门口的亲水地,寄托着市民游客对“一池碧水绕古城”美好生态的向往。
水清了,岸绿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不少野生鸟类。2023年11月,周至县田峪河首次发现天鹅。2024年1月,长安区蛤蟆滩水稻田里,拍到30余只黑鹳在田地里觅食、休憩……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水生态持续改善,水环境持续向好,西安市以黄河流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验收。
据悉,近年来西安市通过岸上岸下一起抓,大河小河一起治,狠抓水域岸线生态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形成“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管理长效、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的水生态格局。同时在河湖长制深化和河湖综合治理上两手发力,大力开展幸福河湖创建,持续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水系治理新格局已然形成。随着护城河、渭河城市段以及灞河、沣河全域治理等一批治水重点项目建成开放,为人水和谐共生写下生动脚注。
日前,西安市新河鄠邑区城市段、黑河金盆水库、曲江新区芙蓉湖、皂河长安区中央公园段、临潼区芷阳水库5个河段(湖、库)被命名为第二批“西安市幸福河湖”,至此,西安市共有23个河段(湖、库)入选“西安市幸福河湖”。
下一步,西安市将扎实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持续筹划幸福河湖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更多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不断拓宽水承载空间,系统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用实际行动解锁碧水兴城的“幸福密码”,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